返回網站

情感依附障礙的醫治之旅

如何扭轉自我的依附窘境,活在更健康的親密關係中

2020年2月3日

作者為覓井文化專欄作家,可前往觀看更多相關心理學著作

這陣子農曆年過年,你是否有和親朋好友一起享受彼此同在的精心時光呢?緊張的關係還沒完全得著修復嗎?還在等我為你解答如何改善且改變自己的情感依附型態嗎?那麼,事不宜遲,我現在就要來和你分享,如何在不接受心理治療與諮商的前提下,依然能逐漸經歷自己情感依附形式的轉化。

首先,若想經歷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改變,我們必須先好好問自己下面的這個問題:

「我想改變,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嗎?」

這個問題的重要之處在於,若是一個人沒有從自己心底想要改變現在的窘境,那麼不管旁人給予再多的支持和協助,都無法幫助他經歷那個改變的奇蹟。俗話說,「給一個人魚吃,不如教他如何釣魚」,就是這個意思。此外,當我們自己有了想要轉好的意念時,我們就在化被動為主動,讓自己開始學習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同時也不再讓別人過去所犯下的錯,進而攔阻自己現在、未來體嘗幸福的機會。假如你真的覺得自己準備好迎接改變了,那就讓我們開始學習「釣魚」吧!

情感依附型態的三個轉化契機

一、審視自己過去的創傷,建構完整的敘事觀點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享受一段親密關係的關鍵原因在於:我們並未正視自己過去的傷痛,不管是在關係中被拒絕還是失去自己在乎的人的種種傷痛。當生活中每件大大小小的壓力源不斷臨到,而自己卻從未停下腳步,深入的檢視每件事帶給自己的啟示或感受,我們很容易把這些事件中的負面情緒和想法埋藏在內心很深層的角落,毫不自知。慢慢的,我們可能以為自己是「健康的」、「快樂的」,但殊不知當我們面對自己的親密/人際關係時,卻開始發現自己動不動就與對方有衝突,甚至會責難對方造成關係中的破口,而不願意面對自己心裡最真實的問題。

或許過往與父母/主要照護者或是上一段親密關係的經驗不甚美好,我們仍舊可試著以日記、錄音、分享等自我表白的方式去回顧與紀錄每件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事件,透過審視自己在這些互動中的感受和反應,去了解自己最真實的情緒和不安(Firestone, 2018)。慢慢的,你就會發現自己不再執著於那些童年的負面經驗,開始與過去的自己和他人和解。

二、用心聆聽自我的情緒和思維

雖然人們常常會把情感和認知看作兩類互不相干,甚至是互為相反的體系。事實上,研究顯示情感和認知是兩個互相影響、交錯的系統(Storbeck & Clore, 2007)。試著回想一下最近發生過的一件你認為不太合理或是不公平的事情,是不是在回憶這件事的過程中也感覺到自己的心情上產生了變化呢?不過我並不是在說,從此之後你就不再去回想那些負面的事情—假如你還記得我們前面提到的第一要點的話—反而,我鼓勵你多試著仔細去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

當你想起這些負面的事件時,你的第一個情緒反應為何呢?生氣嗎?沮喪嗎?想哭嗎?忌妒嗎?自卑嗎?絕望嗎?厭惡嗎?這時候,一定要記得問自己:「為什麼?為甚麼我會感到____呢?」在問自己這句話的同時,你也必須開始試著去探究最根本的原因,開始和自己對話,說故事給自己聽,同時要避免任何想要把責任轉嫁到對方身上的誘惑,一直到你知道你的回答是真正的解答為止。當你可以這樣去覺察自己的情緒和真正造成你不舒服的原因時,未來才有辦法在壓力和情緒臨到時,擺脫以往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Halchuk, Makinen, & Johnson, 2010)。而這些事件的種種當然還是會讓你感到難過,這也是非常正常的事,但是不同的是你不會再感到無法呼吸。

三、借助社群與信仰的支持

美國紐約大學的研究顯示,一個人的情感依附型態除了取決於個體與父母/主要照護者間的互動模式外,也可以因著和其他依附對象的關係而有所不同(Cook, Valera, Wood, Calebs & Wilson, 2019)。在Cook等人的研究中(2019),他們發現一個人所屬的社群,如教會、社區等,若是接納他/她,並陪伴他/她去面對這樣不完美的自己,這個個體在未來的親密關係中也會顯得較有安全感。

此外,根據Rowatt & Kirkpatrick(2002)的研究,一個人跟「神」的關係反映出他與「人」的關係。因此,一個擁有非健康型依附關係的人,可以透過信仰的追尋,重塑自己與重要照護者的依附型態。也就是說,他/她可以將那位至高者視為自己很重要的依附對象,在這人神的互動之間,重新建構一套健康的人我依附關係,進而改變在親密關係中的自己。

在這自我探索與恢復的道路上,很有可能你會時常感覺到強烈的不舒服感,想要否認、逃避那些負面的回憶和感受;若是如此,我要恭喜你正跨出改變的一大步。當你有天能夠在回想過往的經驗而不再感到憤怒與絕望時,那麼我想你也已經準備好去迎接自己的幸福。加油囉!

參考資料

  • Cook, S. H., Valera, P., Wood, E. P., Calebs, B. J., & Wilson, P. A. (2019). Understanding attachment transitions through the lived experiences of young black gay and bisexual men.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56, 604-619. doi: 10.1080/00224499.2018.1440280
  • Firestone, L. (28 February, 2018). Healing from attachment issues: As adults, it’s possible to develop earned secure attachment. Psychology Toda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compassion-matters/201802/healing-attachment-issues
  • Halchuk, R. E., Makinen, J. A., & Johnson, S. M. (2010). Resolving attachment injuries in couples using 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 A three-year follow-up. Journal of Couple & Relationship Therapy, 9, 31-47. doi: 10.1080/15332690903473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