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俄烏戰爭、能源危機:台灣紡織業如何面對全球化供應鏈下的蝴蝶效應?

從台北國際紡織展到國際品牌的砍單與轉單趨勢看全球通膨背後的紡織危機以及轉機

2022年11月1日

縱使台灣近幾個月為因應全球陸續解封的趨勢迎來了居高不下的新冠確診數,每年在台盛大舉行的台北紡織展,稍早仍於上個月中(10月17日-19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順利展出、圓滿落幕了。不過,不知是否是因為疫情降低了人們出門參展的意願,亦或是整體國際市場正因為通膨、各國經濟衰退的因素而讓今年的展覽相較疫情在全球大爆發的那年(兩年前)顯得冷清、單薄許多(作者如果沒記錯的話)。

根據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的一份專欄報導,後者的可能性可能較高。在今年二月下旬俄羅斯侵略烏克蘭領土後,戰事不僅越演越烈還延燒到了緊鄰烏克蘭的歐洲國家: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下令九月開始減少對歐洲大陸的石油和天然氣輸出。這樣的軍事暨經濟決策對於長期仰賴俄羅斯天然能源的歐洲國家來說,馬上造成巨大的衝擊。除了現在到了年底時百姓們可能會缺乏暖氣過冬的問題,另一個更直接的影響便是當地的民生、服飾與時尚精品產業的生產成本了。

歐洲成衣暨紡織工業聯盟(EURATEX)今年發行的報告就指出,雖然現在世界各地都積極發展和推動綠色能源,但是礙於技術上的限制和所需要投入的創投資金過於龐大,目前在紡織布料與成衣產業的生產鏈上仍有半成以上的製程是採用天然氣(48%)、石油(4%)、柴油(0.8%)等非永續能源。因此,當俄羅斯突然大幅減少對歐洲地區的能源供應時,當地從事布料與服飾生產的廠商便需要自行吸收超過25%以上的成本漲幅,也就是說相較於原本一整年僅要90,000歐元的天然氣費用,現在可能是一個月下來就要支出660,000歐元了(Meichtry & Strasburg, 2022)。

這樣的情況便造成長期配合的品牌商開始紛紛轉單至其他生產成本較便宜的國家、地區—彷彿就像每隔幾年就會因為人力成本來一波的生產基地大遷徙—或是目前台灣紡織界也正面臨到的品牌商臨時砍單、銷庫存的情況出現。這也就意味著許多原本長期經營數十載甚至是數世紀的紡織生產聚落將在無奈中走入歷史。

不過,儘管目前整體成衣服飾產業的走向亦能從今年台北紡織展覽略知一二(規模確實相較以往小,且有逐年遞減的趨勢),然而今年卻有不少創新的紡織工藝與科技技術,甚至我們還看到傳統紡織界開始與高科技及智慧工具機械業者的跨領域合作,實在是一件非常振奮人心的事情。

比方說,除了近幾年業界非常流行的綠色紡織、永續時尚,今年的紡織展也出現了以「藍色經濟」為脈絡的材質研發技術。與透過其他產業或民生用廢棄品再製造與染製而成的綠色紡織不太一樣—例如近年常見的寶特瓶環保紗—「藍色經濟」下的紡織所指的就是將紡織品本身盡量還原到原先的樣貌,減少傳統製程中因染色、洗滌而需耗費的大量水資源與天然氣,以達到一個真正的環境永續效果。

舉例來說,假如今天一個消費者想要買一件蒂芙尼藍(Tiffany Blue)上衣。使用藍色經濟作為其生產模式的製造商,可能就會將回收到工廠內的衣服依照其質料(人造纖維或天然纖維)、顏色等先進行篩選,接著再將其拆分、粉碎,再透過物理還原的技術將粉碎後的布料重新變回最原本的纖維紗樣貌,最後便能直接取用本身即為蒂芙尼藍的纖維進行紡紗、捻紗的布料生產過程了。

從上面的描述中,我們會發現這種永續生產的方式真的和綠色生產的方式不太一樣,因為它不僅減少了以前在還原過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化學、化工添加劑,它還大幅減少了用水的次數,因為當纖維本身的顏色就是之前已經染過的顏色時,布料廠或成衣商們便不再需要將布胚送到需要大量用水的染房了。[1]

 

[1] 綠色循環經濟的範例:以現今市面上非常流行的寶特瓶紗來說,資源回收場將各種類型的寶特瓶進行分類、基本的清洗後,會將它們整批壓扁後轉賣至纖維製造廠商。接著,經過更完整的分類、除標、拆解、清洗後,製造工廠會利用化學添加劑及高溫來將這些寶特瓶加熱、溶化、脫色還原成聚酯顆粒原料(PET原粒)。最後,他們便能夠將這些顆粒再次抽絲造成需要的纖維紗。若是消費者想要不同的顏色款式,他們便再將纖維紗送進染房進行大批的染製,成為現成的色紗。

然而,雖然這樣回收再製的生產流程看起來很簡單,感覺應該是要在幾十年前就該想到的做法,但是一般民眾所不知道的卻是這樣的技術門檻和所需投入的資源其實是遠比寶特瓶環保再製纖維還高的,因為光是我們說要把一樣東西在不經歷化學變化的情況下回溯到其原本的成分型態,那在過去長期普遍的認知中是不被相信與接受的。

同時間,正所為羊毛出在羊身上,由於消費者傳統上大多認為成衣服飾並非科技產品,係屬於低價的消費性商品,造成整體成衣與時尚產業多走壓低人工與物料成本的削價競爭策略,以致於該產業的科技研發量能其實久久停滯不前。即便有些國際品牌一度推出智慧機器人取代傳統倚賴大量人工製程的生產線(如Under Armour),但是很快地卻又因為技術門檻或是成本過高、消費者不買單等因素而恢復到原本的生產模式。

由此可見,今年的紡織展上能夠看見少數幾間廠商開始展出這類製程做出的服飾產品,確實是整體業界和市場上的一大囍事。除此之外,當今年的展位上出現其他科技技術產業的展櫃時,我們也可以想見接下來這個傳統產業將會有哪些令人期待的新創意和新發明。不過期待歸期待,對於中小型的紡織人來說,我們還是必須先回到當前的通膨難題,試圖找出因應的對策,才是比較實際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