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鞋帶教會我們的6個人際溝通術

(下篇)

2019年9月30日

亞伯蘭對所多瑪王說:「我已經向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耶和華起誓:凡是你的東西,就是一根線、一根鞋帶,我都不拿,免得你說『我使亞伯蘭富足!』只有僕人所吃的,並與我同行的亞乃、以實各、幔利所應得的份,可以任憑他們拿去。」

這段出自聖經創世紀第14章22-24節的話,是一位歷史偉人—亞伯拉罕(又為亞伯蘭)—所說的。這裡的亞伯拉罕,可不是指19世紀發起南北戰爭,帶領美國人推翻奴隸制度的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這一位亞伯拉罕(名字涵義:萬國之父)可以說是以色列人的先祖,是個非常虔誠且深具國際影響力的宗教領袖。這裡的歷史背景大略如下:

四王與五王之爭

在巴比倫一帶,有四個君主(以下簡稱為『四王』)為了擴展疆界,於是結盟一同攻打位在中東死海、約旦河一帶的五大國人馬(以下統稱為『五王』)。原先,這五王是臣服在四王的首領—基大老瑪(Kedorlaomer)—之下,以進貢、朝拜等方式與其維持同盟友好的關係。但是到了第十三年,這五王決議群起抵制這位君主大老。而基大老瑪自然是氣不過,便在隔年招集另外三位君王,派軍前往鎮壓、擄掠這五個叛變的城邦。想不到,這五王終究不敵那四王的武力攻擊,最終落得軍兵潰敗、人民四散的地步。

亞伯拉罕救侄

五王被打敗後,四王不僅奪走了他們的金銀財寶,連當地的居民百姓也都被擄過去,這當中包括亞伯拉罕的姪子—羅得(Lot)。很快的,這個消息便傳到亞伯拉罕的耳中。著急之下,亞伯拉罕立即率領他的朋友亞乃(Aner)、以實各(Eshkol)、幔利(Mamre)以及三百一十八名精練的壯丁,前往追趕基大老瑪和另外三王。出乎眾人意料之外,亞伯拉罕一群人大獲全勝,殺敗了四王和其手下,並將五王被搶奪去的財物和人民都救了回來。

Fig. 1. Abraham Rescues Lot. Abraham and his companions rescue Lot (Genesis 14:14-15). French manuscript illumination, c1250. Granger Historical Picture Archive. Web. 27 September 2019.

亞伯拉罕遇上收割大王

就在亞伯拉罕凱旋歸來時,不久前才棄下自己的人民落跑的五王之一—所多瑪王(King of Sodom)—歡歡喜喜地跑出來迎接亞伯拉罕,跟他說:「你把人口給我,財物你自己拿去吧!」照理說來,出兵打仗的既是亞伯拉罕,贏仗的也是他,要如何處置他從四王手中所奪取過來的財寶和俘虜都輪不到旁人說話與插手。殊不知,這位所多瑪的收割大王,竟是如此厚臉皮命令亞伯拉罕把人民還給他。遇上這厚顏無恥之徒,常人大概會叫人把他抓了砍頭去,然而亞伯拉罕卻說:「我已經向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耶和華起誓:凡是你的東西,就是一根線、一根鞋帶,我都不拿,免得你說『我使亞伯蘭富足!』只有僕人所吃的,並與我同行的亞乃、以實各、幔利所應得的份,可以任憑他們拿去。」

各位讀者們,是不是也發現到亞伯拉罕確實有他驚人之處呢?從他對收割大王的回應當中,我們就來總結出三個與眾不同的人際關係處理方式吧!

一、計較少一點,讓人多一點

在面對一位占盡他便宜的收割大王,亞伯拉罕展現了他的氣度與厚度,不但未對所多瑪王惡言相向,同時間還願意無條件割讓自己的戰利品給這位傷害自己的人。『一根線』和『一根鞋帶』所隱喻的是生活中、關係裏各種雞皮蒜毛的小事,然而人們也常常因為這『一根鞋帶』爭得面紅耳赤,彷彿只要一根鞋帶就能綁住一雙鞋。

渾圓無缺,在他歡樂的靜止中安息。

--古希臘哲學家,恩培多克勒

二、忠於承諾

美國一項心理學研究發現,雖然大人對於「失約」和「撒謊」在認知上是抱持不同的態度—前者是相信一件事會發生只是時序上的差別,而後者則是不相信一件事會在歷史上產生效應—然而這兩者對於一位5到7 歲的幼童而言卻是一樣的(Hussar & Horvath,2013)。亦即,當我們宣誓會做到某件事卻未依此行的時候,在孩子的眼目裡,我們就跟那愛撒謊的皮諾丘沒甚麼兩樣了。亞伯拉罕雖然從未在所多瑪王面前答應要將原本屬於他的百姓和財寶歸還,但當他向自己的上帝立下約定,他就不再猶疑、反悔自己的承諾。

承諾造就朋友,失信樹立敵人。

--美國革命之父,班傑明‧富蘭克林

三、回饋他人的付出

你都甚麼時候想起你的朋友呢?有急事需要他們支援時,還是時常紀念他們為你付出過的心力、時間和情感呢?亞伯拉罕對所多瑪王說的最後一句話—「並與我同行的亞乃、以實各、幔利所應得的份,可以任憑他們拿去」—讓我們真真實實看見一個朋友的好榜樣。這三位好友在亞伯拉罕的侄兒被擄時,拔刀相助,而亞伯拉罕不僅未曾忘記他們所付出的辛勞,更是願意把自己獲得的所有好處和他們分享。許多社會心理學家表示,一段雙向、互惠的情誼才會更顯親密,讓雙方都能感受到更深的安全感(Almaatouq et al., 2016)。此外,亞伯拉罕這句話更深一層的意義,其實是在讚賞他三位好友的能力和美善。這意味著他對於自我價值的認同以至於能夠去欣賞與正面回饋別人的優點。

謙卑不是輕看自己,而是少看自己。

-- 英國大文豪,魯益師

參考資料:

  • 馬可˙奧里略(2015)。沉思錄(何懷宏,譯)。新北市:新雨出版社。

  • Abraham Rescues Lot. (c1250). Abraham and his companions rescue Lot (Genesis 14:14-15), French manuscript illumination. Granger Historical Picture Archiv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granger.com/results.asp?inline=true&image=0033797&wwwflag=3&itemx=4

  • Almaatouq, A., Radaelli, L., Pentland, A. & Shmueli, E. (2016). Are you your friend’s friend? Poor perception of friendship ties limits the ability to promote behavioral change. PLoS ONE, 11(3), 1-13. doi: 10.1371/journal.pone.0151588

  • Aurelius, M., & Epictetus. (1956). Meditation [of] Marcus Aurelius. Chicago: Gateway Editions.

  • Hussar, K. & Horvath, J. (2013). But you promised: Children’s judgments of broken promises. Scientific Research, 4(12), 1046-1050. doi: 10.4236/psych.2013.412152

  • Zondervan. (1984). The Holy Bible: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